Q1:工业工程专业的学习对象是什么?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质,身心健康,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国际视野宽广、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在制造领域与服务领域从事规划、设计、组织、改善、优化与评价的实践创新型管理人才。
主要学习对象是:通过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发现、分析、解决工业与服务系统问题;通过对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与经济、管理的学科知识以及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生产及服务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
Q2:本科主干课程有哪些?
基础工业工程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管理学基础、运筹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学、工程统计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人因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系统工程、先进制造系统、精益生产、企业标准化运作等。
Q3: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该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扎实的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基础。对语文的写作、沟通能力,对数学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该专业课程门数较多、学习内容范围较广,有较多的实验实习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感知性实习,认知性实习、专项改善性实习、综合改善性实习等实践动手环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考判断和实际操作能力。
Q4:本校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有哪些?
本专业遵循“能力为重,学制贯通,学科交叉,学研融合,国际视野”的原则;从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基于分类分层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为学生提供多方向专业领域发展路径;建立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战基地:
① 基于分类分层原则的培养方案
根据时代要求及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制定与社会对接的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基于分类分层思想,设置以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② 课程体系结构及专业领域课程的模块化设置
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构建多类型、多层次课程体系,推行专业模块化选修课程,打破专业间选课限制。学生在大一、大二修完专业基础课后,可在大三、大四根据自己性格特点或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相对应的专业课程模块。
③ 校外综合课程设计
强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问题的映射关系,熟悉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具备基本的现场调研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撰写研究文件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打破传统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做法,与长安股份、长安民生、建工工业等6家企业签订学生校外综合课程设计合同。
④ 实践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本专业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与各类型企业紧密结合,建立了多个专业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如与重庆格力公司建立了面向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与重庆富士康建立了面向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与重庆建工工业公司建立了单件项目式生产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等。
⑤ 3+1校企联合培养计划
为提高学生独立工作与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在具有工业工程特色的3+1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下,在假期到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和工程师指导的企业实习,学以致用。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授课,给学生带来生产和经营一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
⑥ 企业、学校、学生联动的培养方案跟踪机制
为了解企业最新动态,使学生毕业能尽快熟悉工作,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本专业与企业、学校和毕业生之间设立跟踪机制。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有多次机会去企业实地学习;企业定期到学校做人才需求反馈;学校定期做毕业生现状调查。加强学校、企业、学生三者联系。
Q5:工业工程专业的就业与深造前景如何?
重庆大学是中国大陆第一批最早培养工业工程本科生的三所高校之一, 重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是重庆市的特色专业,拥有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硕士授权点,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单位。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理论、具备扎实工业工程基础和技术、具备项目独立运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型管理人才。学生培养中注重与国际接轨,聘请外籍专家参与教学,部分核心课程实现了中英文授课,每年派遣部分研究生赴国外著名大学留学。重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逐年受到各类企业的高度重视,供不应求,就业时选择面广,供需比保持在1:4以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
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生产、服务、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国有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民营大型企业和世界500强外资或合资企业,如煤炭设计院、长安福特、上汽集团、上海大众、中广核、华为、富士康、苏宁、网易、海尔等;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实施等工作;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女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约15%的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深造。